香港政府一直致力建立共融與多元化的社會,讓每位市民在不同生活範疇都享有平等和尊重,提高社會對種族平等的意識。可是,香港種族共融之路漫長。本港的少數族裔仍然面對重大障礙,在平等教育、就業機會和獲取服務方面仍困難重重,而少數族裔的貧窮問題更是特別嚴峻。
上星期出席 D-Generation結業禮 的時候,主辦單位就邀請了三位講者以「多元共融」為主題進行分享會,當中包括來自墨西哥,現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公共行政碩士的同學,另外亦有兩位本地的青年領袖代表,三位皆指出教育制度和語言障礙是推動社會共融的主要挑戰。
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少數族裔與香港市民的中文及教育水平有明顯落差。部分少數族裔家長傾向讓子女入讀某些少數族裔的「專校」,但這些「專校」反而會讓非華語學童減少了與其他本地學童交流的機會,影響了其學習語文的動機及能力,也導致了他們較難融入社會,處於被邊緣化的處境,更遑論提高社會流動性並晉身社會上層。此外,因為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他們需要依賴社區或非政府機構介紹工作,而且多從事低收入工作,工時亦長,難以尋找進修及更好的工作機會,也較容易出現跨代貧困的問題。
文化差異也是推動社會共融的挑戰之一。儘管政府和不同機構努力提高社會對種族平等的意識,本港仍存在歧視問題。部分港人或因種族與膚色差異而不願跟少數族裔人士有所接觸或交流,令他們與本港市民之間有所隔閡。本港對少數族裔的污名化、誤解及偏見導致未能建立共融社會。縱使語言、文化、宗教及生活習慣不同,我們不應視他們為「外人」,反而是學習如何跟他們交朋友,可能對我們來說來得更有意義。儘管我們的膚色有異,本質上彼此沒有甚麼分別,重要的是我們應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互相理解和認識。
香港作為薈萃多元文化的大城市,應尊重差異,尤其在疫情下,冀港人能包容共濟,共建多元共融的社會。
作者簡介:余綺晴,D-Generation社區創新大使計劃實習學生
原文載於《am730》社創生力軍專欄